戲曲資訊
“中國豫劇”:藝術家的情懷和責任心
藝術的繁榮大抵包括實踐繁榮和理論繁榮。近幾年來,豫劇無論從其影響力、覆蓋面,還是推廣力,都得到了發展,在此背景下,中國豫劇恰逢其時地提出了豫劇理論建設的問題。日前,由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組織的“中國豫劇”叢書編纂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聯、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文聯出版社等單位的領導、專家參加了研討會,并對該叢書的編撰提出了建議和意見。
豫劇有著300多年的歷史,誕生過很多豫劇藝術家、劇作家,雖然目前也有不少關于豫劇方面的書籍,但還不夠系統,尤其在當下以李樹建為代表的豫劇人大力將豫劇推廣到全國甚至國際舞臺,如果沒有健全完備的理論支撐,勢必會影響豫劇的進一步繁榮發展。對此,李樹建認為:“‘中國豫劇’是要讓后人知道什么是豫劇,讓豫劇未來的發展有一個理論支撐。” 從“中國豫劇”目前的架構來看,包括豫劇的概論、歷史、劇目、聲腔、表演、導演、傳播等10個方面,對豫劇的發生發展進行系統的梳理和全面的總結,分10部、12卷,編纂完成后,不僅出版傳統的紙質版,而且還要利用大數據出版電子版,推動豫劇的傳承發展和推廣傳播。
“中國豫劇”在策劃之初就被專家定位為一套具有理論指導意義的叢書,因此與會專家首先聚焦在其學術性和權威性上。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提出:“‘中國豫劇’的編纂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文藝思想的一項有力措施,必將推動新時代文學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它的第一價值是旗幟引領作用,因此這套叢書應該把重點放在它的學術性、權威性、示范性上。”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季國平建議,“中國豫劇”叢書在編纂過程中要始終加強其學術性和藝術性,抓住豫劇的特點,做到雅俗共賞,準確權威,圖文并茂,抓住用戶。豫劇是大眾藝術,因此編纂叢書要處理好專業性與通俗性相結合的關系,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所原所長劉文峰認為,“中國豫劇”不應單純地作為一部只供理論界學者看的書,它應是富有時代特色的、反映戲劇藝術特點的,它應該是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綜合性的一個成果,要處理好專業性和通俗性的關系。
豫劇的影響力遍及全國甚至走向國際,這樣的實踐成績離不開幾代豫劇人的不懈努力。現在,由重視實踐到重視理論與實踐并重,豫劇人從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原所長王安葵認為,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組織“中國豫劇”叢書編纂開了一個好頭,一定會帶動全國各個劇種的理論建設工作,對戲曲未來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梅蘭芳紀念館原館長秦華生認為,編纂“中國豫劇”是一件有遠見卓識、有開創性的事情,它將把豫劇這個劇種從舞臺表演到學術理論進行全面總結,對全國其他地方劇種都有示范性的作用。同時,與會專家還提出,對豫劇理論人才的培養和重視是豫劇理論工作建設的最重要一環,《光明日報》文藝評論版主編蘇麗萍建議,要在該叢書的編纂過程中培養一批年輕的戲曲理論人才。
在當今移動互聯網傳播時代,“中國豫劇”作為一部叢書,如何才能實現其多樣化的傳播也成為與會專家著重探討的方面。中國文聯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朱慶提出,“中國豫劇”不僅要好看,還要方便看,要利用移動互聯網的手段,實現圖文并茂的便捷傳播。中國藝術報社總編輯康偉認為,編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傳播和傳達,如果傳播環節做好了,就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渠道可以多樣化,在出版過程當中,就應該考慮用有利于傳播的形式來呈現。中國戲曲學院博士生導師謝柏梁認為,“中國豫劇”目前整體的風格定位非常好,但這部書要成為讓老百姓自發去讀的一部書,這樣才能實現它的意義和價值,因此要加強它的可讀性。
當下,戲曲教育在我國的大學、中小學仍然處于相對薄弱的環節。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趙洪提出,目前戲曲教育的難點是教師和教材,其他學科教育是有規范可循的,但是對于戲曲教育來講,教師的培養路徑還不盡科學系統,更找不到非常典型的、系統的戲曲教學教材。以李樹建為代表的豫劇人能夠從戲曲傳播和傳承更大的、更宏觀的和更長久的角度上來規劃這類叢書的編寫,體現了藝術家的情懷和責任心。
(記者 張欣然)
- 上一個:上海豫劇團戲曲進校園講座圓滿成功!
- 下一個:12歲娃,花鼓戲京劇豫劇樣樣都行